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江苏新闻

从51.4%看江苏创新发展动能



2025-04-28来源:新华日报

  创新浪潮席卷江苏大地,产业升级步伐铿锵有力。今年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4%,数据背后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发力与产业转型的厚积薄发。

  从前沿科技企业的创新突破,到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同集聚;从高新区经济规模在全国挑大梁,到科技金融“生态圈”持续优化……江苏的科技实力,不仅体现于亮眼的数据,更浸润在一处处充满创造力的科研场景、一个个引领行业变革的产业实践之中,彰显出我省产业结构深度优化、创新发展动能强劲。

  锻造企业创新“硬实力”

  今年的广交会眼下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江苏参展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此次参展的江苏企业中,有749家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称号。以苏州穿山甲机器人为代表的8家服务机器人企业,携人形机器人等前沿产品精彩亮相,展现苏企“智”造风采。

  4月25日,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无锡惠山举行。150多台国内当红的人形机器人走进各自比赛场地,“摩拳擦掌”施展才能。早在去年,无锡就发布未来产业实施意见,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新赛道”纳入“5+X”未来产业发展体系。位于惠山的高新技术企业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将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着力开发汽车制造工艺场景算法,推动机器人“进厂”上岗。

  最新数据显示,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5.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9万家。50家企业入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入围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3.3%;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181家,占全国的23.1%。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动力源泉,2024年,江苏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支出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超3.3%,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截至目前,江苏牵头建设了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数量为全国省份第一,其中,企业牵头的有17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正在深融。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立足工程机械领域开展自主创新,研发了全球首个4000吨履带式起重机等多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南瑞集团牵头建设的电网运行风险防御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智能电网等领域不断创新,实现核心技术、装备的国际领先和自主可控,牢牢守护着我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生命线”。

  构筑高新发展“强磁场”

  持续深耕高新园区“增长极”,正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一季度,54家省级以上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5.4%,比去年底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5.6%,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占比达67%。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南京江宁高新区的霍尼韦尔智能工业科技集团南京工厂,生产线上机器轰鸣、运转有序。这里每年生产3亿个传感器,平均每秒就有9.5个传感器“走”下产线。

  “南京江宁高新区优质的营商环境,帮助我们快速发展成为领先的传感器、开关和控制器产品供应商。”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说,霍尼韦尔的很多产品开发周期较短,对时间要求非常高,“江苏有强大的配套能力,短时间内就能找到一大批质量价格有竞争力、响应及时的供应商,也是我们投资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追加投资。”

  世界经济论坛(WEF)最新公布了一批“灯塔工厂”名单,无锡高新区企业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升级为“可持续灯塔工厂”,成为江苏省首家“可持续灯塔工厂”。

  “可持续灯塔工厂”旨在表彰在碳减排以及循环经济领域的领先者。“通过数字化,我们将系统、自动化与人灵活地结合起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增效。”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总经理史益平说,工厂以数字化驱动绿色变革,让企业“用最少的料,干最快的活”。以5G柔性生产线为例,在5G赋能下,生产线能像“乐高”积木一样便捷拼装,产线布局调整时间从几周缩短到一天甚至数小时,产品上市时间也因此缩短了25%。

  数据显示,我省现有18家国家高新区,实现设区市全覆盖,数量居全国第一,经济规模约占全国的1/7。这些高新区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奠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厚实基础。9家国家高新区进入全国50强,居全国第一。

  优化科技金融“生态圈”

  增强创新发展动能,离不开持续优化的科技金融“生态圈”。

  近日,一场“科技金融进孵化器——人工智能领域项目专场路演”活动在南京举行。机器人、虚拟现实、智能制造……多家企业通过精彩路演,吸引毅达资本、南创投、协力资本、巨石创投等创投机构和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之深入交流,并达成进一步对接意向。

  耐心资本与高成长性企业平台正在深融。4月16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与省独角兽瞪羚企业联盟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提升成长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省独角兽瞪羚企业联盟秘书长林倩表示:“科创属性很强的企业,前期资金需求量非常大,政府引导基金、创投基金、银行科技贷款等多方助力至关重要。”

  新一轮产业革命,需要与之匹配的科技金融变革。

  3月,无锡发布一揽子金融举措护航产业“新周期”。其中,在财政性增信资金的支持条件上,“专精特新”“高新技术”成为关键词,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申请普惠贷、专项贷,尤其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独角兽企业等,单户贷款额度最高可达3000万元。

  苏州市科技局则构建了“科创指数”评价体系,推广“科创指数贷”增信产品,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滴灌”科技企业。今年一季度,“科创指数贷”直接支持143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57.6亿元、同比增长30%,银行机构通过“科创指数”评价体系,为4700多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超1300亿元,信贷投放规模与惠企数量双双刷新历史纪录。

  金融要素源源不断地投入,为企业创新、产业升级构筑更坚实的资本支撑。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将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精准对接服务;鼓励更多银行与投资机构合作创新“贷款+外部直投”金融产品,为科技企业跨越式成长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深入推进科技担保和科技保险,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分散风险。(张宣 蔡姝雯 杨易臻)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